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肉类产品生产国,进口国和 消费国,截至目前,中国已批准从41个国家(地区)2020家企业进口猪、牛、羊、禽、鹿、马、驴肉等7种肉类产品。中国进口肉类总量已从2014年的279万吨增至2020年的991万吨,六年来增加了2.5倍。随着进口量的增加,准入国家的增多,进口产品的品名增多,且各国的分割要求不尽相同,导致进口鲜、冻肉类产品及其制品的名称呈现“五花八门”的实际现状。目前国内外肉类产品名称存在不一致、不规范、同种产品不同供应商所写中英文名称不一致等现象,导致进口肉类产品的报关、审单、查验等一系列环节存在一定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已于2021年3月12日经海关总署署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21年4月12日正式对外发布。《办法》对于冻品监管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以较大篇幅列明了进口鲜冻肉类产品和水产品内外包装的具体要求。
在此背景下,为从根本上确保进口鲜、冻肉类产品及其制品报关品名的规范性,切实保障进口肉类产品及其制品符合我国准入要求,我会于2021年4月25-27日在青岛邀请青岛、天津、上海、南京、深圳等海关一线人员与协会部分会员企业就进口肉类产品海关申报品名规范进行了交流座谈。
会上通报了海关近期发出的重要通知:自4月25日起,所有在途或到港未申报的碎肉产品均不符合准入名单要求,提醒企业通过官方渠道与海关沟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近期企业关注的在部分口岸出现的多起碎肉产品(申报品名包含“碎肉”的产品或国外官方证书上体现“trimming”的产品)、脂肪等因申报的产品因其品名不合规而被扣关或查处的事件,与会海关人员介绍了碎肉预警问题的起因并结合工作经验帮助企业进行了解答。。
另一个热点议题就是产品的品名与归类问题,不同地区对于品名习惯性表达不同,不同供应商叫法不同,而且不同口岸归类标准不同。从现场验货角度看,品名问题由来已久,自关检联合后愈发迫切,特别是如脂肪、筋膜类、骨头类产品的归类容易出现错误,这不仅影响监督统计,也影响了关税的监管。产品归类是海关申报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只有税号确定了,才能确定后续的征税、监管证件以及检验检疫类别。目前总署现在正在进行规范申报目录调整,在目录中要增加检验检疫申报的内容。
会上大家讨论热烈,参会的海关代表及协会会员代表对猪、牛、羊、禽等部位肉不同的俗称和表达方式进行了交流。会议希望利用海关总署技术规范机制制定进口肉类产品的检验检疫管理标准规范产品申报,确保全国海关肉类产品查验工作的一致性。指导进口商在进口各国肉类产品时,能够规范进行申报,统一进口申报品名,从而引导境外生产企业的输华产品按我国的规范名称进行生产加工及加贴。会议对标准的依据、边界、框架、细度进行了讨论,并初步达成共识。